陳保基首度政策宣示 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結合20150925

A+

A-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23日公開提出農業與保育結合的政策方向。他指出,農業雖以生產為主,又具有社會責任,「經營農業的人在收入上相對弱勢,如何在結構中發展,政府必須提出一個對友善環境的政策,讓社會價值得以透過環境自然和諧共存的農業耕作方式永續發展。」

陳保基指出農政單位應發展生態友善農業。照片提供:農委會花蓮農改場。

陳保基指出農政單位應發展生態友善農業。照片提供:農委會花蓮農改場

花蓮農改場將成原住民傳統作物研究室

陳保基是在「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詞時發表上述談話。這場研討會,是國內首度由農業與保育單位攜手,將「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兩個台灣社會陌生而創新的觀念結合再一起,並集合國際重量級學者專家以馬拉松接力方式,完成14個主題演講、報告。

陳保基在會中表示,與自然共生的農業在國際間不過推動7、80年,和數千年以生產為主的農業歷史相較為短暫,政府除了誘因之外,許多法令也該與時俱進,不能以傳統法令希望它塑造一個新的未來,這是不可能的。農委會也將於10月將「有機專法」送到立法院審議,慢慢建構友善農業的路徑,讓友善環境的農業在法令依據下推動。

另外,陳保基也揭露花蓮場即將成立「原住民傳統作物研究室」的宗旨,他說,傳統作物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雖然大多經濟產值不高,卻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並於氣候變遷下具有韌性,因此要透過研究,使這些作物回歸到利用層面。

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鵬致詞時指出,有機農業要走下去,並須更重視生態。在接下來的演講中,也介紹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的意涵。

生態農業及里山精神 守護農村生物多樣性 

生態農業是以一個地景或生態系的尺度,對農業及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永續性,採取一種全面整合及推動的方法,並特別著重於農業和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關係。

台灣生態農業觀念較國外起步晚,但以已積極推動相關研究工作及生態保育標章推廣,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即為一例,分動物吃一口,以動物生存環境,來驗證農業生物多樣性;今年結合花蓮農改場水田生態多樣性研究計劃成果,將綠保標章保育對象擴大為「棲地環境營造」,有請天敵昆蟲來驗證。

此外,台灣自2010年引進里山倡議的概念和做法,政府、民間和學術研究機構也開始了一些先驅性的具體行動。例如農委會林務局以里山倡議為主題與相關民間社團合作,協助地區推動水梯田濕地生態復育、社區林業及相關計畫。目前也有多個民間團體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網絡,將台灣經驗輸送到國際間,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提出「舞鶴茶園地景」以及東華大學「吉哈拉艾」令國際驚豔,獲得計畫經費獎助。

吉哈拉艾永保美麗的秘方就是發展環境恢復力指標。攝影:廖靜蕙。

而生態農業更與里山倡議息息相關,兩者皆藉由環境保護、物種棲地保育,和有機農業等方式,減少化學合成物對這片土地的污染,找尋生產、生活、生態共存的平衡點。

打破迷思:殺蟲劑不會增加水稻產量

研討會講者除了國內的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之外,特別邀請到德國、紐西蘭、馬來西亞和日本學者專家演講。生態農業第一課,就是破除農藥的迷思。國外學者即與農民合作,透過研究實驗讓農民了解,殺蟲劑不但殺不死標的害蟲,反而為害蟲清除了天敵,並以「SNAP」(庇護所、花蜜、花粉、捕食)幾個易記的字母,讓農民記住提供庇護所(shelter)、蜜源(nectar)、花粉(pollen)就會有昆蟲前來捕食害蟲(alternative prey)。

前國際水稻中心資深科學家Kong Luen Heong以印尼為例,殺蟲劑進口費用年年增加,但水稻產值卻未增加。他幫助農民透過目視可見得昆蟲,觀察田間生態,並未了破除殺蟲劑迷思,拍攝連續劇,透過續劇的內化功效,讓農民知道使用殺蟲劑並不會增加水稻生產。

這些有助於生態的方法,國內則有花蓮場進行相關的研究,並陸續的花東的農民合作,從數算長腳蛛得知水稻生態好不好,或提供天敵、蜜蜂喜愛的環境,邀請他們前來田裡當捕食害蟲及授粉的長工。

里山倡議不一定有機 農法及生物多樣性是重點 

「里山倡議」(Satoyama I Initiative)指的是恢復、維持或增加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SEPL),2010年由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提出,因為里山是日本最常見的「SEPL」,便以里山來代表所有類似的地景,換言之,SEPL泛指人類開墾生產兼具社會功能的生態地景,種類繁多,如次生林、果園、茶園都在其列。

陳保基接受記者訪談時指出,台灣是福爾摩沙,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都具有單位面積最高的生物多樣性,(已利用之地)都適合發展里山倡議、處處都是里山機會。

不過,國際間里山倡議並不強調有機認證,只須證明所使用的農法能維持,甚至增加既有的生物多樣性即可。對於農委會即將提出有機專法,並將成立基金以及將休耕補助導向生態津貼,雖值得肯定,不過能不能替代里山倡議精神,國外學者則有不同看法。

紐西蘭林肯大學生物保護研究中心教授Steve Wratten即提醒,有機農業無法達到里山倡議的精神,他舉官田水雉復育為例,透過農法的改變以及學術支持,使得水雉從零到破百隻,並不需要透過有機農業。若只打有機農業這塊招牌,反而可惜。

「SEPL」有助社會、生產以及生物多樣性不能口說無憑,是有方法證明的。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研究員市川薰即介紹20項回復力指標,包括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等項目,透過居民指認,定期監測,就知道現況以及努力方向。

難得邀請國際重量級學者來台,卻只安排一天講演,不少與會者都表示可惜;他們希望農委會能繼續舉辦相關的工作坊與研討會,增加與國際經驗交流的機會。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2015年9月24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