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危機-全球化不是答案20160331

A+

A-

面對歐洲這波農產品價格危機-全球化不是答案

3月中歐盟各國的農業部長們開會討論了抑制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可能措施。然而仍然有許多人認為,這些計畫遠遠不足以解決問題,根據EurActiv Germany的報導。

農民上街抗議農產價格崩盤。圖片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德國媒體EurActiv Germany專訪了歐洲議會,綠黨/歐洲自由聯盟(Greens/European Free Alliance group)的發言人Martin Häusling,以下是訪問內容:

有別於面對難民時的立場迥異,法國跟德國在農業問題上已經達成共識,並且在農業高峰會上完成一項共同需求清單,你認為這項需求清單實施的可能性有多高?

法國過去四周來要求對牛奶數量進行限制,德國農業部長原本持反對立場,雖然最終的讓步幅度不大,但已經成功向前跨出一步。減產不但正確而且是很重要的方向,但是只靠各國自願性的調整並不夠,當有些國家自我約束,有些國家卻想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這是不對的。

我們的農業政策必須改變。多年來德國不斷追求自由化跟全球市場,主要的措施集中在促進農業出口和擴張新市場。不斷追求量產,進軍全球和擴張出口的循環完全走錯方向。

所以你認為除了紓困之外,干預跟其他鼓勵措施是有必要的?也許是一個歐洲農業政策的全盤革新?

在高峰會中我並沒有這樣的感覺。生產線仍然滿載,這只會延長這場危機。價格要回升,首先庫存要降低,截至目前為止,我並沒有看到任何的轉變。

要看到這種情形逆轉我們必須做什麼?

譬如說,生產量的管制。農夫為什麼要自行減產,如果政府沒有提供必要的誘因?從經濟上的角度思考,農夫增加產量是很合理的選擇。如果他們想要現金,他們就必須生產更多。就我的看法,花在促進出口跟倉儲上的預算,如果用來提供農夫減產的誘因會更有效。如此一來不但納稅人的負擔降低,農夫也能得到真正的幫助。

你認為這場危機有多少因素是因為俄羅斯的抵制造成的?

有一點必須很清楚,我們對所有的市場都有生產過剩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俄羅斯禁運的關係,我們似乎是不顧一切的過度生產,到最後,是所有的納稅人要共同承擔惡果。

當然俄羅斯抵制讓這場危機更加惡化,但它並不是主因。歐洲與Putin領導下的俄羅斯貿易往來已經很長一段時間,而零星的豬肉進口在這中間一直都存在。

在禁運發生影響之前,歐洲供應的糧食並不穩定,而且是高度政治力操作的,俄羅斯從來不是一個可靠的貿易夥伴。

俄羅斯正好利用這次禁運的機會強化國家的農業生產,而且在10年內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糧食出口國。所以俄羅斯只是這場危機的催化劑,並不是肇因。就算明天禁運解除,歐洲農業部門的問題還是無法獲得解決。

外界對於歐盟執委Phil Hogan的處理對策一直存在許多的批評,尤其是出口補助這一點,你的看法呢?

我同意他必須為這場危機付部份的責任。四周之前,Hogan才表示因應措施已經上路,一段時間後就能看到效果,同時他也希望歐洲可以開闢新的外銷市場。他甚至不再稱這是一場危機,農夫們無法保住他們的牲畜,而Hogan竟然說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價格劇烈變動的情況。

事實很清楚,這不是一場可以很快渡過的危機,而且是過去10年來歐洲所面對最困難的挑戰。目前看起來也沒有任何改善,市場價格並沒有止跌回升的跡象。

這讓我想起了歐洲上個世紀的農業政策。我們曾經遭遇過一樣的困境,結果是我們對產量採取嚴格的限制,但是看起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想談這個。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有機農業上面,至少在布魯塞爾是成立的。

我們花了500億歐元在補貼農民上,平均每公頃農地可以拿到300歐元,然而這樣做幫不了任何人。將資源保留在永續性及地區性生產才是真正必要的。政策對有機農業的實質幫助太少,然而有機農業才是歐洲農業該走的路。

歐洲的補貼政策在歐盟以外的地區也造成問題,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你認為什麼樣才是一個公平的國際農業政策?

這並不難理解,當我們繼續支持這種「量產式農業」時,得到補貼的農產品進入全球市場,跟沒有接受補貼的產品競爭,最終導致市場失序。

如果農產品價格持續走跌,位於地球南端(編按:這裡指那些未開發或開發中的非洲國家)的小型企業受害的程度將高於歐洲的小型企業。在許多這些國家中,高達80%的人口仰賴農業過生活。

Messrs Schmidt跟Hogan掩蓋了這樣的事實,而持續地擴張外銷市場。這樣做是非常危險,因為那些採取相對非工業化生產的國家,會無法在市場上跟我們接受補貼的產品競爭,進而失去他們的生計。然後我們再來疑惑為什麼這麼多同樣的人會想盡辦法要渡過地中海來到歐洲。(編按:這裡指歐洲大量低價的農產品輸往非洲造成該地區農民生活無以為繼,只得流亡歐洲成為難民)

所以我們應該從「量產式農業」轉向「有機農業」?

這並不是指我們要回歸過去那種小型田園鄉村的年代,那並不切實際。有機市場不斷持續的成長,但是有機農產品的產量根本跟不上市場成長的速度,太少農夫願意轉型有機耕作了。政策必須要提供誘因,這對消費者也是公平的,如此一來才能促進永續及有機農業。

現在這種做法,消費者是一頭牛被剝了兩層皮。納稅人的錢先拿去補貼農夫,所以市場上可以買到便宜的產品,然後我們再花錢處理負面的環境影響。隨著時間過去,我們看到的是日益工業化的農業,現在已經到了該重新思考的時候。

工業化農業的本質對環境是有害的,我們不能再繼續一方面提供農民500億歐元的補貼,同時花將近一樣的錢在消除飲用水裡的硝酸鹽,這不是一個好生意,這對整體社會有害無益。

問題是這些成本沒有反映在食物的真實價格上,環境汙染的外部成本應該要被計算進來。

現在該怎麼辦?

我們必須改變惟有全球化才是解決之道的想法,生產這麼多東西但市場只願意付很少的錢是一件沒道理的事情。

許多農夫現在都明白新的紓困方案再也無法解決這場危機。而且越來愈清楚的是,生產更便宜的東西只會使問題惡化,而最終受益的是大型企業。許多人準備轉往有機農業,但改變無法一個晚上發生。

我的重點是,這是政治問題,我們該怎麼做?

很明顯的,這不僅僅是農業部門的事情,歐洲議會應該也要表示意見才對。最終,Christian Schmidt(編按:德國農業部長)得要去敲Wolfgang Schäuble(編按:德國財政部長)的門,然後我們大概需要好好討論是否有辦法繼續這樣下去。

編按:歐洲自2015年起經歷了嚴重的農產品價格下跌,各地農民抗議頻傳,歐盟雖然祭出了一連串紓困及補助的方案,但目前看起來效果都有限。據報導此波農產品價格遽跌的原因來自於俄羅斯對歐洲制裁及歐盟農產品豐收,導致產量過剩。農民一方面要求歐盟採取政治手段補救,同時也表達對全球化及盤商剝削的不滿。

有機產業發展中心編譯。

【資料來源】:EurActiv.com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