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陰影之一│除草劑使用量不減反增20160510

A+

A-

基改陰影系列報導一:除草劑使用量不減反增

原文編按:基改作物與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安全性至今仍未有定論,癥結點似乎只在於證明其對人體有害或無害。然而,真的只要對人體健康無害就能張開雙手擁抱基改科技嗎?正因為基改作物與食品牽涉到全球化下的環境生態、健康風險、生物倫理、公平正義與在地文化等議題,現況才會如此難解。「基改陰影系列單元」將從「環境生態」、「健康風險」與「公平正義」等三個面向切入探討基改作物與食品對的日常生活的衝擊。

圖1

基改作物特性

殺蟲劑雖能快速清除雜草,但田埂景象被破壞,而過度使用殺草劑也會造成生態破壞及影響稻米生長和身體健康。

支持基因改造科技的農企公司與科學家經常使用的遊說話術之一:研發具有耐除草劑與抗蟲特性的基因改造作物,就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進而保護環境。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依ISAAA2014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基改作物於1996 年首次開放大規模商業化種植以來,從第一年的170萬公頃到2014年增長為1.815億公頃,增加面積約為100倍。 其中抗除草劑、抗蟲、多抗(除草劑與蟲)特性的全球基改作物面積約為106、25、51百萬公頃,各佔58.1、13.8、28.1%。

而根據2012年一篇針對美國境內主要種植的六種基因改造作物(耐除草劑的玉米、黃豆、棉花、Bt玉米-抗歐洲玉米螟、Bt玉米-抗玉米根蟲、Bt玉米-抗鱗翅目昆蟲),所做的除草劑與殺蟲劑總使用量調查報告(註一)顯示,自1996年至2011年間,除草劑的使用量增加二億三千九百萬公斤,殺蟲劑則減少五千六百萬公斤,總和來說,農藥的使用量增加一億八千三百萬公斤,增加比例約7 %。

該篇論文的作者在結論明白表示:

基因改造作物並不如它的擁護者所一直標榜的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相反的,由於日漸普及的耐受嘉磷塞(年年春)雜草,反而必須多噴灑除草劑。雖然殺蟲劑的使用量減少,但仍趕不及除草劑的增加數量。

或許有人會繼續追問可:反過來看,種植抗蟲的基因改造作物,減少殺蟲劑的使用量,這是否表示基因改造作物在除蟲防治方面真的有效?許多資料顯示,或許一開始情況確實如此,一旦基因改造種子成為主流,田間蟲類產生抗藥性後,跨國農企公司為了提高效能,便將種子裹上「類尼古丁」農藥出售,告訴農民基因改造種子除了原本就具有抗蟲特性外,又多了可以抵抗其他害蟲的效果。而目前有些研究顯逐漸顯示類尼古丁農藥可能是引發蜜蜂崩潰症候群的重要原因之一(註二)。

當然可以再不死心地繼續追問:非基因改造又不是有機耕種,作物種植時也會噴農藥,怎麼能將農藥使用量的上升完全怪罪於基因改造作物?

繼續拿美國的例子來解釋。全美國種植的黃豆有90 % 為基因改造,玉米則為70 % ,比例都相當高。倘若基因改造作物真符合當初基因工程科學家預測可減少農藥使用量,又該怎麼解釋那增加的一億八千三百萬公斤農藥?難道可以都賴在10 % 非基因改造黃豆和30 % 非基因改造玉米的耕作使用上?

因此,種植基改作物所導致農藥使用量上升的現象,帶來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

基改作物的農藥殘留量會比較高嗎?
農藥是否會對土地與河川生態造成影響?
對種植作物的農友和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會產生什麼影響?

該怎麼看待除草劑生產商與研發抗除草劑基改種子企業往往是同一家企業的利益壟斷問題?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年年春與抗年年春基改種子均是孟山都公司旗下的商品。

往後的系列文章,我們將會一一的來檢視上述這些問題。

註一:Impact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Pesticide Use in the U.S. – the First Sixteen Years

註二:全球首次證實 1ppb農藥 讓蜜蜂幼蟲腦崩壞

【資料來源】:GMO FILE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