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栽培

A+

A-

(一)葉菜類有機栽培

  葉菜類如蕹菜、莧菜、小白菜、青梗白菜、油菜及葉萵苣等,由於生育期短,從播種至採收僅20-30餘日,因此非常適合有機栽培。此外,鄉土蔬菜如洛葵、葉用甘藷及白花馬齒莧等,由於扦插容易且病蟲危害較少,也是有機栽培之最佳選擇,茲將葉菜類有機栽培要點敘述如下:

1.菜圃環境

  有機蔬菜栽培圃需選擇無土壤、灌溉水及空氣污染之地點。

2.設施搭設

  一般菜圃可搭設簡易塑膠布溫網室,上覆塑膠布以防止雨水沖刷蔬菜,兩側以紗網阻隔,減少蟲害入侵,或僅搭設紗網進行傳統撒播栽培,也可採用盆植或穴盤栽培。防蟲紗網以24目較佳,根據調查,24目紗網之蟲害危害率較16目紗網可減少41%,且蔬菜生育佳,至於網孔較密的32目紗網雖然亦有良好的防蟲效果,惟通風及日照均不佳。

3.忌避植物種植

  設施周圍栽植香茅草、九層塔或薄荷等忌避植物。

4.蔬菜種類選擇

  由於蔬菜種類不同對病蟲害的忍受程度亦異,因此宜選擇以抗病蟲害較強之蔬菜種類 (如葉用甘藷、蕹菜及葉萵苣等)。

5.輪作制度之建立

  為了達到永續性經營,宜適時進行不同科之蔬菜輪作,或者在休閒期敷蓋透明塑膠布減少地下害蟲之危害,並在冬季菜價較低迷時,栽植綠肥或休耕,以減少設施連作障礙之問題。

6.肥培管理

  有機蔬菜栽培農戶選定後,由各區改良場採取土壤分析,並依分析值推荐有機質肥料施用量,以後每隔半年分析一次。肥料施用依各地之需求而異,北部地區目前為利用農產廢棄物 (穀殼、豌豆苗殘體等)堆積發酵製成堆肥,基肥每公頃每年施用20公噸,並用耕耘機使與土壤充分混合,每一作蔬菜再施用上述堆肥 (每公頃1公噸) 或堆肥浸水製成之有機液肥。在中南部地區,則播種前每十公畝施用蔗渣有機肥750公斤,微生物有機質150公斤,及發酵後豆餅100公斤;種子發芽後8-10天,噴施有益微生物群發酵液500倍,每隔5天噴1次,迄採收止,植株生育期間噴施發酵後且經稀釋之豆餅浸漬液1-2次。

7.病蟲害防治

  1. 鱗翅目幼蟲如甜菜葉蛾、番茄葉蛾、斜紋夜盜蟲及小菜蛾,以黃色粘板、誘蟲燈或性費洛蒙誘殺;生育初期噴施蘇力菌500倍。

  2. 黃條葉蚤防治可在蔬菜採收後或整地前將菜圃浸水3天,或以黃色粘板誘殺或者葉片噴施苦楝精 (4.5%)1,000倍。

  3. 每期作採收後園區浸水5天後再行整地,俾降低有害昆蟲之密度。

8.雜草控制

  若有雜草發生時,隨手拔除,勿使開花結種子落入土壤中,日後若再發生雜草仍隨手拔除,或者在植後於畦溝覆蓋塑膠布減少雜草滋生。

 

(二)果菜類有機栽培

 

  果菜類之稜角絲瓜,由於平均售價高,因此生產者樂於栽種,加上烹、煮、炸後之風味佳,故目前深受消費者讚賞。至於苦瓜,則由於國人食用方式的多樣化,如加蜂蜜打汁或者做為涼拌或沙拉生食用,因此採用有機栽培能讓消費者吃的更安心。

  果菜類雖然生育期較長,惟由於果實大部份要套裝,因此已經將有害昆蟲的危害降低,因此採行有機栽培是頗適合的,其肥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和前述葉菜類有機栽培大體一致,僅是量的多寡而已,惟若能加強注意下列幾點,則可減少栽培管理之困擾:

.

育苗期接種有益微生物,可強化幼苗生育。

.

釋放基徵單蛉卵片,可有效控制蟲害。

.

果實套裝及懸掛甲基丁香油誘蟲設備,可減少瓜實蠅危害,同時提高果實品質。

 

(三)盆植有機疏菜栽培

 

  此外,為了使消費者體認到田園之樂,因此利用不同的容器,由消費者親手動手種植栽培及採收蔬果,除能達到寓教於樂之目的外,對於陽台美化及舒緩颱風豪雨過後之葉菜類需求多少有點助益。

  利用不同材質及規格之容器如保麗龍盒、素燒、穴盤、塑膠盆 (槽) 及木箱等裝入培養介質即可進行盆植有機栽培,由於此類容器體積小可任意移動,較不受空間限制,因此非常適合家庭陽台或庭園栽培,其栽培要點如下:

1.

盆植有機栽培最好以種植短期葉菜類蔬菜如葉萵苣、莧菜、蕹菜、小白菜以及根菜類的櫻桃蘿蔔,此外尚須考慮季節性,如菠菜、茼蒿屬產於冷涼季節的蔬菜,因此不宜在夏季栽植 ; 至於莧菜及蕹菜則喜高溫環境,因此在冬季生長不易且緩慢。

2.

蔬菜播種不外撒播、條播及點播,可依蔬菜及種子大小決定何種方式,通常較大粒種子如蕹菜可用點播,小粒種子可用撒播,細小種子可和沙混合後再播。

3.

播種後要覆一層栽培介質,然後撒水,以利發芽,澆水要利用早上或傍晚的時間。

4.

在本葉2-3片時進行蔬苗或移植到不同規格容器,行株距為6-10公分。

5.

由於盆植有機栽培面積較小 故若有害蟲侵襲,可用手抓或者在容器四週覆上不織布及紗網減少害蟲,若害蟲密度高,危害嚴重,可採前述葉菜類有機栽培之非農藥病蟲防治。

6.

盆植蔬菜採收後之栽培介質,可翻鬆幾天後再放些有機質肥料,進行下一期作種植。

 

(四)適宜有機栽培之鄉土蔬菜

 

  本省地處亞熱帶,傳統鄉土蔬菜種源頗多,如龍葵、少花龍葵、隼人瓜、過溝菜蕨、洛葵、藤三七、山芹菜、昭和草及紅鳳菜等,上述鄉土蔬菜由於繁殖容易且對環境適應力強,故散見於田間野外。鑑於本省夏季高溫多濕,蔬菜栽培不易,因此將這些採摘不易之傳統鄉土蔬菜利用於經濟栽培生產,除了可舒緩夏季葉菜類因氣候因素所引起之供需失調現象外,尚可增加新興葉菜種類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之嗜好,而且吃的更安心。

  由於目前蔬菜栽培過程,農藥施用量偏高,致蔬菜污染較嚴重,消費者已開始崇尚一些傳統、自然、健康、且污染較少的蔬果,因此,一些野生放任栽培之鄉土蔬菜遂登堂入室成為餐桌上佳餚,茲分別介紹如下:

 

l.藤三七

  藤三七 ( Madeira-vine)為洛葵科洛葵屬之多年生蔓性植物,別稱洋洛葵、藤子三七及川七等,學名Anredera cordifolia ( Ten. Steenis,原產巴西,本省於民國65年引進栽培,目前以台北市陽明山及台北縣新店市栽植較多,雲林縣、宜蘭縣礁溪鄉、台東巿及台南縣六甲鄉亦有零星栽培,每年秋冬及早春為盛產期。藤三七定植後75天進入盛產期,以採食葉片為主,葉片營養成分以維生素A含量較高,另據委託高雄醫學院藥材學研究室之藥理分析得知,藤三七葉片之水煮抽出物具保肝及抗炎藥性件。

 

2.隼人瓜

  隼人瓜 ( Chayote )為葫蘆科梨瓜屬之多年生宿根蔓性植物,別稱佛手瓜、萬年瓜、香櫞瓜、菜餚梨瓜及梨瓜等,學名Sechium edule ( Jacq.)Swartz, 原產於南墨西哥及中美洲,本省於民國24年自日本引進種植。依果實顏色有綠色種及白色種,兩種又可分有刺及無刺品系,綠色種植株生育旺盛,產量佳,目前栽培品種以無刺綠色種較多,以南投縣埔里、水里、嘉義縣竹崎、梅山、阿里山、高雄縣六龜、屏東縣高樹及花蓮縣等淺山坡地生產較多,盛產期為4月至I0月。

  隼人瓜之嫩梢及幼果均可食用,定植後50天與75-90天(約開花後2-3星期)即可分別採收嫩梢及幼果,嫩梢營養成份較幼果多。

  選購時嫩梢以新鮮脆綠、長l5-20公分、帶2-3節葉片之莖蔓最佳,至於做為食用之幼果,以果肩部位有光澤、果皮表面縰溝較淺、果皮鮮綠色、細嫩、未硬化為佳。

 

3.洛葵

  洛葵(Ceylon spinach,Malabar spinach)為洛葵科落葵屬之多年生草本植物,別稱潺菜、御菜、藤葵、終葵、天葵、蟳菜、胭脂菜、牛皮凍及皇宮菜等,學名Basella spp.,綠色種落葵為Basella alba L.,紫色種洛葵為Basella rubra L.,原產中國及亞洲東印度。本省於1661年自大陸華南引進種植,有闊葉、細葉、紫色及綠色等品種,目前栽培品種以細葉綠色種為生,以雲林縣二崙鄉栽培最多,盛產期為4-10月,以5-9月生產最多,從定植至採收約須35-50天,一般以採摘嫩莖葉為主,採收期持續4個月,細葉種營養成份含量高於闊葉種。

  採購時以葉片肥厚、光滑、青綠、無病斑、未抽苔開花、莖蔓節數不超過3節,且節間距離愈短者為佳。

 

4.山芹菜

  山芹菜 ( Honewort,Japanese Hornwort)為繖形花科香芹菜屬之多年生單本植物,別稱鴨兒芹、野蜀葵、三葉片、香山芹等,學名 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原產大陸,主要有大葉及小葉二種。在日據時期,本省中海拔山區如陽明山、溪頭、阿里山及太平山均曾發現野生山芹菜,目前以南投縣鹿谷鄉及水里鄉生產最多,盛產期為3月至5月及l0月至12月;播種後l00天可採收,以食用嫩莖葉為主,山芹菜之鉀、鈣及磷等營養成分含量甚豐。

  選購時以葉片青綠完好無病斑、未抽苔開花者為佳。

 

5.昭和草

  昭和草 ( Nodding burnweed ) 為菊科昭和草屬之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神仙草、野木耳、飛機草、菊芹等,學名Erechtites valerianaefolia (wolf )DC.,原產南美,在日據大正年間由日本引進本省栽植。枝梢著生頭狀花序呈紅褐色,花序彎曲下垂,由細瘦的管狀花所組成,果實為瘦果,褐色,有白色冠毛,果實成熟後四處飛揚散怖,繁殖力極強,全年皆可採集,春至夏季尤佳。

  幼苗及嫩莖葉均可食,涼拌、炒食及煮湯均非常可囗,其維生素A含量高達9742國際單位。

 

6.紅鳳菜

  紅鳳菜 (Gynura) 為菊科三七草屬之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稱紅菜、地黃菜、紅蓊菜、雙色三七草及紫背天葵等,學名Gynura bicolor Willd, 原產中國及馬來西亞。有大葉紅梗及小葉青梗種,本省嘉義縣新港鄉、台北巿士林、社子等地栽培較多,盛產期為l-6月,以3-4月最多。播種後40-50天可開始採收,以植株先端嫩莖為主食部位。

  選購時以葉片完整、青紫色對比明顯及莖梗易折斷者為佳。

 

7.葉用甘藷

  葉用甘藷 ( Sweet potato vine ) 為旋花科牽牛花屬多年生草本匍匐性植物,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原產熱帶美洲,17世紀初期 (明末嘉靖年間) 引入台灣種植,別稱蕃藷葉、地瓜葉,主要食用部位為葉及葉柄或嫩梢。葉用甘藷因病蟲害發生較少,故鮮少使用農藥,比其它葉菜類較耐颱風及豪雨危害,由於葉用甘藷的再生能力較強,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生長,迅速供應市場需求,因此為良好的夏季蔬菜。葉用甘藷依葉色主要可分為綠色葉、紅色葉及黃色葉,通常採扦插繁殖,一般在扦插後4O-5O天即可採收。

  甘藷葉營養價值高,是很好的維生素B2、蛋白質及維生素A與礦物質鈣、鐵之來源,尤以維生素B2最為豐富,為一種優良的深綠色蔬菜。

  理想的甘藷葉為嫩梢約l5公分長的部份,其烹調簡易,可做蒜泥拌甘藷葉、涼拌甘藷葉、清炒甘藷葉及甘藷葉湯等。

 

8.少花龍葵

  龍葵或少花龍葵 ( Black nightshade ) 為茄科 ( Solanaceae) 茄屬之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別稱烏田菜、烏子菜、烏克菜、烏甜仔、扁茄、苦葵、苦菜、人茄子、老鴉酸漿草、老鴉眼睛草,龍葵學名Solanum nigrum L.,少花龍葵學名為Solanum photeinocarpum Nakamura et Odashima。產於熱帶、溫帶地區,本省自古即有野生,視為雜草類,至民國60年起,有少量人工栽培,野生者全年均可生長,以每年5月及10-11月最多,在屏東縣萬丹、雲林縣二崙、崙背及台北巿雙園區堤防外河床等地方有少量人工專業栽培。

  少花龍葵之莖葉均可食用,果實成熟為烏黑色,亦可摘食,惟不宜過量,植株發育至25-30公分可採收,在本省雲嘉南地區從播種至採收,夏季為30-40天,秋冬季約為28-30天。少花龍葵及龍葵葉片維生素C含量頗多,亦含豐富之維生素A及鈣,且葉片含量大於莖,在早年有抗炎消腫、鎮咳、袪痰及利尿等療效記載,晚近經委託高雄醫學院藥材學研究室之藥理分析得知,少花龍葵植株之水煮抽出物可抑制由Carrageenin所誘發之大白鼠足蹶浮腫及抑制四氧化碳導致之肝損傷,顯示少花龍葵具抗炎效用及保肝活性。

  選購時以植株深綠、葉片完整、未抽苔開花、基部能折斷者為佳。

 

9.青葙

  青葙 ( Feather cockscomb ),為莧科雞冠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野雞冠、雞冠莧、草蒿、白雞冠、單決名及崑侖草,學名CeIosia argentea L.,在熱帶及亞熱帶分布甚廣,株高30-l00公分,有白花青葙及紫紅色青葙,前者開白色穗狀花序,常見於屏東及台東等地,後者則呈淡紅色。青葙通常採種子繁殖,幼苗及嫩莖葉均可食,先以沸水燙過,撈取瀝乾後,素炒即可。

 

l0、馬齒莧

  馬齒莧(Purslane),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由於葉形如馬的牙齒,又具莧菜之滑利,故名之馬齒莧,別稱豬母乳、豬母菜、馬尺莧、長命菜球等,學名Portulaca oleracea L.,可分為黃花馬齒莧與白花馬齒莧二種,前者莖略帶紅紫,後者莖葉呈綠色。可採種子繁殖,播種至採收平均35-40天,亦可用l0公分長之莖蔓扦插繁殖。紅色馬齒莧炒後食味略酸,囗感不佳 ,一般只當豬飼料。白色馬齒莧可以熱水燙後,拌麻油或味噌食用 ; 亦可和蒟蒻及肉絲拌炒並用太白粉略為芶芡,馬齒莧拌炒黃豆芽滋味亦佳。

 

11.假人參

  假人參 (Coral flower )為馬齒莧科假人參屬多年生草本,因主根粗大如人參因而又叫土人參,別名台灣野參、參仔草、參仔葉、東洋參,學名Talinum crassifolium Willd,原產熱帶美洲,本為庭園觀賞植物,在1915年前後引入台灣。假人參全株光滑,莖葉肉質多汁,株高約70公分 (含花莖) ,夏季8月-9月開粉紅色小花,圓錐花序,果實為圓球形蒴果,每一粒果實約含15-24餘粒黑色種子。可採種子播種、母株分株及扦插繁殖,9月上旬播種者約10天發芽,扦插苗發芽最快,在花穗抽出時,即可採收。假人參嫩莖葉可直接以蒜頭炒食,或炒三絲 (金針菇、木耳及胡蘿蔔) 清淡爽口 ; 根洗淨後與排骨燉煮,味道奇佳。

 

12.珍珠菜

  珍珠菜 ( white mugwot,Ghostplant wormwood)為菊科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角菜、香菜、乳白艾,原產大陸,學名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ich ex Dc.,有綠梗及紅梗珍珠菜兩種,株高約20-30公分,可採種子繁殖,亦可用分株繁殖。

  珍珠菜之嫩莖葉採收後加蒜頭素炒,清香鮮嫩,亦可煮蛋花湯。

資料來源:87年度農作物有機栽培成果展手冊 台灣省高雄區農改場編印 1998年1月。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