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葉粉蝨之綜合防治

A+

A-

銀葉粉蝨之綜合防治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 屬同翅目Homoptera 粉蝨科Aleyrodidae。自民國78 年侵襲台灣本島,危害之作物種類愈來愈多,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嚴重,經濟重要性遽增,盤踞14 年,已蛻變成超級害蟲。其食性雜,園藝作物如蔬菜或花卉等均受其害,危害作物超過700 多種,本蟲體型小,世代短,一年可發生十幾代,繁殖快,且抗藥性也強。依作物之不同,其危害狀及棲息習性各有特色,目前危害之潛力與對象不斷超越記錄,除了取食作物養液外,更為多種病毒病之重要病媒昆蟲。尤其春秋二作,台灣為園藝作物蔬菜、花卉與雜糧之盛產期,食物豐富,氣象條件適合,常因銀葉粉蝨之猖獗而廢耕。

台灣常見的粉蝨類

  目前台灣較常見之粉蝨有銀葉粉蝨、螺旋粉蝨、煙草粉蝨及溫室粉蝨等4 種。粉蝨屬小型昆蟲,成蟲體黃色,明顯具二對白色翅膀,體型以螺旋粉蝨最大,成蟲體分泌如白色棉絮腊粉於葉背。銀葉粉蝨與煙草粉蝨體型相似,銀葉粉蝨來自煙草粉蝨之B 品系,因在聖誕紅上發現又名聖誕紅品系,白翅細長,靜止與葉面呈45度角斜立。溫室粉蝨體型亦近似,翅稍寬圓, 靜止時與葉面平行,溫室粉蝨屬較寒帶之昆蟲,棲息於中北部之溫網室中。煙草、銀葉及螺旋粉蝨全省均有分佈,愈南部密度愈高,尤以中南部常暖冬又長期乾旱,危害常達顛峰。分布於平地與低海拔之山區;就危害作物相而言,螺旋粉蝨以木本植物為主,偶會在高莖作物如木瓜上發現;銀葉粉蝨、煙草粉蝨及溫室粉蝨主要危害較短小及草本植物、蔬菜、雜糧、花卉、雜草等,如番茄、瓜類或豆類等作物,其中以銀葉粉蝨之密度最高,危害最嚴重,最難防治。

寄主植物

  銀葉粉蝨善遷移,寄主廣,依調查記錄,目前可危害700 種以上之作物,其危害之作物種類與嚴重性不斷的增加,園藝作物之茄科、豆科、葫蘆科、葉菜類、花卉等作物, 除禾本科作物外都無一能倖免,較嚴重的有番茄、洋香瓜、毛豆、花椰菜、芥藍菜、甘藍、蘿蔔、茄子、薰衣草、香楓草、聖誕紅、馬拉巴栗、非洲菊。

表一、目前台灣常見之粉蝨類分布及主要寄主植物

粉蝨種類

分布

寄主植物

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s & Perring

全島分佈,中南
部密度較高

茄科、豆科、葫蘆科(瓜類)、葉菜類、花卉、聖誕紅。

螺旋粉蝨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全島分佈,中南部密度較高

果樹、觀賞樹木為主,番石榴、木瓜、西印度櫻花、聖誕紅。

煙草粉蝨
Bemisia tabaci (Tennadius) 

全島分佈,中南部密度較高

番茄、非洲菊、芥菜

溫室粉蝨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中北部

番茄、聖誕紅

生活習性及危害特徵

  母蟲一生產卵達200, 400 粒,卵長圓形,初產白色漸呈褐色,散產於嫩葉之葉背,初孵化若蟲呈不規則,晶瑩剔透的黃、扁橢圓形,若蟲共四齡,一齡有足,尋找適當寄主,二齡以後足退化,固著於中老葉之葉背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養,羽化後成蟲再飛至新梢幼嫩新葉葉背組織產卵。成蟲體黃色具兩對明顯白色膀,體柔弱,飛翔能力差,一般受干擾時在植株上端或周圍稍作盤旋後仍回原作葉背棲息危害,體型輕薄,一般靠風力傳佈,成蟲、若蟲除直接刺吸養液外並傳病毒病,致葉片縐縮、黃化、提早落葉,並大量分泌蜜露誘發煤病,影響光合作用,使植體衰弱妨礙作物之正常生長。成蟲與若蟲都喜群棲於葉背,具背光性,代重疊,過著群居的生活,葉表面幾乎不見粉蝨蹤影。因其媒介番茄捲葉病、洋香瓜之病毒病而導致全園廢耕,屢見不鮮,毛豆因其危害而失去原有風味,蘿蔔部被害至重量減輕1/3,且失去原有之辛辣味。氣象因子粉蝨類除喜好之食物種類多外,對氣候之變化亦極敏感,25.28℃為最適發育溫度,乾旱又溫暖時密度高, 冷、熱、高濕、多雨、風太等大都不利其族群之繁衍。台灣全年發生,從秋密度漸高至隔年之春夏之交,每年9 月至翌年5 月梅雨來前是高峰期。尤其初與春末二季食物充足,氣候適宜,管理稍一不慎, 密度常一發不可收拾。

綜合防治方法

一、溫網室設施

  栽培方式不同,銀葉粉蝨密度亦有差異,設備完善之溫網室可防止本蟲之侵入,果被侵入後又缺適當防治,則可能導致設備愈好密度亦愈高。依調查結果顯示,施內離門越近密度愈高,距出入口0.3 公尺密度最高,5 公尺以後密度漸低,但粉蝨族群已在網室中立足,則不易消滅。故苗木移植前須先徹底由葉背噴藥一,二道門防堵及初期徹底防治非常重要。設施內之噴灑應由下往上噴,高濕可降低群,減緩其活動。

二、綠肥作物

  銀葉粉蝨寄主植物甚廣,在高密度區必須慎選前作之綠肥,油菜與大豆類為其較好之寄主植物,太陽麻次之,田菁為粉蝨較不喜歡棲息之作物。

三、浸水處理

  種植前,翻犁→浸水1 天→整地→種植,把前期作廢棄之植株、雜草或翻入土中清除寄主植物,可減少蟲源。

四、栽培及肥培管理

  銀葉粉蝨喜棲息於日照不足,密植或繁茂不通風之作物葉背上取食或產卵。茄、科及葫蘆科作物,氮肥不宜施用過量,摘心剪枝之工作宜徹底,植株基部若枝葉茂,常成為本蟲繁衍之溫床。日照充足、通風良好, 適當之肥培能有效控制其發生。本蟲為病毒病之媒介,園內若發現罹病植株應立即拔除,根部已交錯之植應以地基部剪除, 置於塑膠袋內曝曬或搬離現場,人與器具均會機械傳播,器應以酒精消毒。

五、清除老葉

  銀葉粉蝨喜在日照不足靜風處產卵,如洋香瓜與番茄靠近畦面上老葉片宜摘除放入塑膠袋中, 並置於陽光下曝曬以殺死葉片上之蟲體,或搬離園以打斷族群繁衍。

六、田間衛生

  成蟲及若蟲均為廣食性,故雜草、收穫後之殘株、廢耕之蔬菜或瓜園或其他零星培之作物也應同時防治或清除,以免成為害蟲繁衍之溫床及防治之死角,收穫後盡速翻耕,以保護下期作之生長

七、黏紙或水盤之利用

  成蟲偏好黃綠色,可以綠色或黃色粘紙或水盤誘集。粘紙置放時可捲成筒形,懸或直立放置在作物生長點上方約0.50 公分為宜,不宜超過50 公分以上,愈高效愈差,粘紙間距約5 公尺。市售黏紙防水不防塵,經2 週或黏滿蟲體後或無黏性必須更新。利用水盤誘集時之水應保持清徹透明,水中並酌加少量肥皂水或清潔,以防誘引之蟲體再飛離,污濁時立即更換清水。本法除可抑制害蟲之族群密外,並可作為害蟲田間發生密度或疫情之偵測,所得資料可供防治之依據。網室之誘集效果較露天顯著。

八、套袋

  同翅目之害蟲均會分泌蜜露誘發黑煤病,其中又以銀葉粉蝨分泌物較濃稠較多,導致植株上如灑了一層黑膠水,妨礙作物行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污染果品,致低商品價。如葫蘆科之瓜類作物,宜以套袋為上策, 可防病蟲、防污染、防農之殘留。唯套袋前要以可殺卵之藥劑先全面徹底噴施一次,待藥斑乾後即行套。

九、釋放或保護天敵

  田間以蚜小蜂科之寄生蜂較常寄生於若蟲,防治粉蝨之殺蟲劑大多為廣效性,對天敵之毒性強, 為保護天敵宜選擇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如布芬淨、六伏隆、百利普芬等對天敵之毒性較低。設施之有機栽培因無噴灑農藥,則可釋放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中,瓢蟲、草蛉、大眼椿象、蜘蛛等均可捕食若蟲及成蟲。寄生性天敵如東方蚜小蜂、淺黃恩蚜小蜂及艷小蜂。

十、藥劑防治

本文介紹數種藥劑防治法,以下摘錄生物防治法中,可用於有機農業之防治法:

1.

成蟲雖具二對翅,會飛但不擅長距離飛翔,蟲體小主要靠風力協助遷移。因為寄主植物廣,故鄰近之田園應實施共同防治,以防相互傳播,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

放線菌發酵物-其殺蟲範圍最廣,諸如同翅目之粉蝨、葉蟬, 雙翅目葉潛蠅類,鞘翅目之黃條葉蚤及蜘蛛綱之葉 類都有顯著之效果。早期推廣用於防治鱗翅目之小菜蛾,最近有抗藥性情形。包葉菜、果菜、根莖菜及瓜類作物,其害蟲種類多,生育期又長,不失為經濟實惠之藥劑,唯膺品充飭市場,為農民自身及消費者安全,切勿貪小便宜而使用膺品,壞了健康又誤觸農藥法受罰,得不償失。

3.

苦楝樹種子抽出物- 印楝素(苦楝油)。(印度種;台灣栽種品種無此藥效),對人體無毒性,可用於有機栽培之蔬菜上防治銀葉粉蝨、小菜蛾、蚜蟲等害蟲, 唯較緩效、價高。

 

 

結語:

銀葉粉蝨之蟲口數往往一發生立即急速竄升,常見被害嚴重且罹病毒病之植株,任其放置田野,加速病及蟲之蔓延,尤其茄科、豆科或葫蘆科易感染病毒病之作物,必須特別注意本蟲之發生與防治,在苗期即行防治,目前農民可利用設施栽培,清園或粘板誘殺。且應了解害蟲與各防治方法之特性對症下藥,輔以正確之防治技術,遵守安全採收期, 改變耕作管理方法,選擇對天敵低毒之藥劑,以保護或釋放天敵,以期降低農藥殘留及污染,確保生產者及消費者之健康。

 

 

資料來源:整理自 陳文雄、張煥英、李兆標,「銀葉粉蝨之綜合防治」,台南區農業專訊第43期,92年3月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