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應用與展望

A+

A-

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應用與展望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上的應用與發展方向包括:


(一)抑病土的探討: 

  大致而言,抑病土的存在,除少數例外,大都與已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有關。 因此其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方向,則在於如何提高原有的有效微生物或應用抑病土 來保護作物,進而達到降低病害的效果。 

(二)有機物的添加: 

  適當的使用有機添加物,將可增加土壤中原有的微生物或人為引入之拮抗微 生物;進而強化該微生物之抑菌功能或增加作物本身的抗病能力等,以減少作物 病害的發生。惟添加物的使用,必須注意整個生態體系,如作物病原菌、拮抗微 生物及其他微生物間的相互影響,避免負面作用之產生。 

(三)拮抗微生物的直接引入: 

A.

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的主要機制,通常可被歸類成下列五類:

 

 

 1.即抗生素的產生(antibiotic production)
 2.營養競爭(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3.微寄生(mycoparasitism)、
 4.細胞壁分解酵素(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s)
 5.誘 導植物產生抗性(induce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一般而言,上述機制雖會因拮抗微生物種類(species)或菌株(strain)的不同而所含機制略有差異,但病害防治的機制則通常可能含蓋一種以上。 

 

B.

引用單一拮抗微生物或多種拮抗微生物來防治作物病害,需要對整個作

 

物、病原菌及拮抗微生物生態的釐清。

 

  
  目前用於植物病害的拮抗微生物主要包括有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strain 84防治腫瘤病;螢光假單胞細菌(Fluorescent Psedudomonads)防治多種病原引起的病害作物種子處理及防治根瘤病;放線菌(Streptomyces spp., )及膠狀青黴菌(Gliocladium spp.,)防治多種病害等。雖然仍有其他拮抗微生物被研究與記載,但其中被研究最多,用途亦最廣者則首推木黴菌、膠狀青黴菌、桔草桿菌 (Bacillus sp)及螢光假單胞細菌。

拮抗微生物之作用:競爭作用、抗生作用、重複寄生、捕食作用、靜菌作用

資料來源:

整理自羅朝村,作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應用與展望,台灣農業,第35卷,第一期,1999年2月號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