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 先從校園花圃開始20160603

A+

A-

美非營利組織推魚菜共生 先從校園花圃開始

每個學校都有個花園,但對於學校來說可能是不小的負擔,因為缺乏資源,維護花園的工作往往交給志工和愛心家長幫忙,寒暑假亦是如此;如果可以換個方式,用自給自足的概念,建立魚菜共生教室,不僅解決了資源缺乏的問題,更可以建立學生對於週遭環境的正向思考。


美國非營利組織SchoolGrown開設的魚菜共生「教室」。圖片來源:SchoolGrown。

Ouroboros是美國國內若干大型商業化魚菜共生體系的其中一個。然在同一屋頂下,卻有另一有趣的故事在發展。名叫SchoolGrown的非營利組織,在商業化農場的隔壁開起了魚菜共生「教室」。

SchoolGrown在去年由一群志同道合的魚菜共生愛好者創立,他們覺得學生在種植食物及瞭解自身與周遭世界的連結上,都缺乏足夠的實務經驗。該組織現在每月為成年人舉辦工作研討會,也為小孩安排參訪活動。

他們有一群協助維護魚菜共生系統並採收農產品的熱心志工。不過他們現在的重點是將魚菜共生系統推廣到全國各地的學校並傳授可長可久的農作方式。

共同創辦人賀任(Sundown Hazen)在創立這個組織前,曾在舊金山灣區的蘋果(Apple)專賣店工作達十年,促使他走出這一步的部份原因,是讓自己的四個女兒了解食物來自哪裡。他覺得她們在學校可能學不到這些。

「我們看到學校裡的花園經常成為校方的負擔,」賀任說。「很少學校能有可分配給校園內花園的資源,經常得靠志願協助的家長和老師來維護花園,甚至是暑假期間。我們了解這個狀況,於是構思要怎麼做才能讓學校的花園自給自足。」

賀任和具有工程師暨魚菜共生「大師」身份的另一共同創辦人帕爾決定,必須讓校園裡的花園取得一定程度的財務獨立,也就是要能賺錢,如此便可解除學校的財務負擔,不用再投入資金及維護的人力。要達到這個目標,可不能只種一些番茄或萵苣,那是目前多數學校的能力範圍所及。不但要種出許多的農產品,還要人願意購買才行。

帕爾著手去做,設計出30英尺乘60英尺大小、稱為L.E.A.F(生機生態系統魚菜共生設施的縮寫)的溫室,裡面的魚菜共生系統一星期可生產約1000磅農產品。那可是一批數量龐大的有價值蔬菜。

以下是學校所需具備的條件:

一塊位於校區且在保全範圍內、40英尺乘70英尺大小的平地,需水電供應及車輛進出通道
良好的坐北朝南採光
一位願意並有能力在地方需求和SchoolGrown員工之間折衝協調的專案推動者。
一個願意並有能力贊助每週的農產品捐助計劃的學生/家長團體。
募資蓋溫室 三年看成效
但這套系統的建置費用很高——要7萬5000美元來架設溫室及展開運作。這些費用包含所有的一切開銷,像是建築材料、魚、種子、甚至是屋頂的太陽能板,也包括支付給兩位兼職員工的薪水,他們每星期來溫室兩次做四小時的工作。賀任說他們將負責系統的維護和農產品的收成,學生和其他員工則提供必要的協助。

7萬5000美元對任何一個學區來說都是一筆可觀的金額,但SchoolGrown已想出一套他們認為可行的贊助機制——其中2萬5000美元來自80個學生家庭或社區內其他家庭,他們自願在每一學季或約13週的期間內,每週購買一盒價值25美元的農產品;另2萬5000美元來自當地社區或商家的贊助(譬如當地木材公司捐了木材後便可看到溫室建築印上他們公司的名字);再從組織自行開發的群眾募資網站募集剩餘的2萬5000美元。

「溫室將歸SchoolGrown所有,」賀任說。「我們向校方承租土地,移除校方所承受的負擔和義務。校方只要給與三年的期限,時間一到,我們可選擇繼續營運或拆除設施到別地另起爐灶」

名副其實的戶外教室 激發新世代農夫想像
在溫室工作有一些好處——了解魚類和植物,以及牠們在魚菜共生系統中的獨特夥伴關係—除此之外,賀任說學校還可利用這套農作系統來教導與STEM(代表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有關的概念,像是生物學、數學、化學、及工程。某些古代文化就曾用魚菜共生系統來種植作物。

賀任和帕爾希望藉由他們的計劃和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來達成一項更大的目標——他們想激發出新一代的農夫。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農業領域每年提供5萬7000個以上工作機會,然只有約3萬5000名學校畢業生受過足以勝任這些工作的訓練。賀任看到這些數據後認為,在校學生可在魚菜共生系統的工作中得到訓練並受惠。

「農作不再只是如何使用鏟子和耙子,」賀任說。「而是如何操作機器人和經營網頁。現在種植糧食需要一定程度的科技,魚菜共生是一種良好的新舊結合模式。我們要讓那些工作機會都有人做,也要讓人們感興趣。」

【延伸閱讀】:PBS NEWSHOUR(2015年6月23日),Nonprofit hopes to spread aquaponic farming to schools around the country

【資料來源】:環境通訊網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