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議定與基因改造農產品

A+

A-

生物安全議定與基因改造農產品

【新聞焦點】

  
本次有機農業電子報特別整理出兩項與有機農業未來發展有關的報導,即「生物安全議定書談判宣告破裂」及「關於基因改造食品」。此兩項報導與一般人關係最密切的議題是人類應否使用生物技術改造過的食品。美國有機農業規範草案將經生物技術改造過的品種包含在內,引起各方之辯論,而歐盟卻在有機農業規範中將之排除在外。台灣致力於發展生物科技,農委會亦希望生物科技成為農業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有機農業重視自然與生態平衡,個人認為應將基因改造過的物種排除在外。
                          
有機農業資訊室負責人 黃璋如

【生物安全議定書談判宣告破裂】

  聯合國主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第六屆會議,在哥倫比亞的喀他基那歷經十天的折衝談判之後,未能依預定計畫就規範基因改良食品與農作物的進出口與使用達成協議。此次會議有一百七十四個工業化與開發中國家,十五日起在喀他基那展開,旨在降低基因改良之蔬果與其他有機作物進出口相關風險的談判,期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亦即「生物安全議定書」。然而,根據聯合國發布的簡短聲明,此次會議已宣告破裂,下一回合會議將在十六個月內恢復,但時程與地點則未定。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是於一九九五年在雅加達舉行首度會議。

  歐洲聯盟國家以及所謂「七七集團」的開發中國家等一百多個國家,原本已於昨晚就生物安全議定書的內容獲致共識,然而美國、加拿大、澳洲、烏拉圭、阿根廷、智利六國拒絕接受折衷方案,堅持應將生物安全議定書可能對所謂「基因改良生物」貿易造成的衝擊,降至最低的程度。此次會議最大的岐異是以基因技術及生物科技改造之物種是否可應用於醫藥及食品。而衝突最大的兩大集團則是前述六個以美國為首的「邁阿密集團」及歐洲聯盟國家之對立。美國出口全球百分之八十的生物科技產品,但有關生物安全的辯論在美國鮮少受到注意。而歐洲一再出現呼籲禁止銷售基因改良的「科學怪人食品」的抗議,主張至少要到風險經過測定之後才得銷售。

資料來源:
哥倫比亞喀他基那報導,「國際新聞版」,中國時報,88年2月25日
美聯社特稿,劉鐵虎譯,「國際新聞版」,中國時報,88年2月25日

【關於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科技應用於食品工業,可改變食物風味、口感和外形。但外電報導,已有研究發現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傷害食用者的免疫力,增加罹癌風險。衛生署正研擬法規,要求基因改造食品必須經過衛生署審查通過,才可以上市。

  基因科技用於食品工業行之有年,像是抗蟲害的豆子、抗壓防爛的番茄,以及可讓產量增加的蔬菜等,都是基因改造的成果。這些新種生物可增加食物供給,並降低對有害農業化學物質的需求,但反對者恐懼打亂自然,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例如,科學家把巴西胡桃高商業們價值的特質移植到黃豆上去,但結果卻使一些對胡桃敏感的人在攝取黃豆時恐有危險。另一令人恐懼的地方是,將優良特質的基因植入作物,例如對殺蟲劑抗藥力增強,可能連帶做周遭野生植物一併「蒙利」,已知一些野草透過這種方式已經不受除草劑影響。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科學顧問泰勒說:「關於這些東西的衝擊,科學領域尚有極多不確定的地方。」蘇格蘭科學家普茲泰亦曾將抗昆蟲基因和蛋白質加進馬鈴薯,然後餵給老鼠吃,結果老鼠免疫系統受損、出現生長問題、腦部也縮小。普茲泰因為這項報告而被解聘,後來在學術界聲援下得到平反。

  根據衛生署研擬的「重組基因技術衍生食品的安全性評估準則草案」,基因轉殖食品定義為「利用重組DNA等改變生物體基因組成的技術,所製造生產的食品」。

  衛生署表示,基因食品的管理涉及研究、開發及產銷各層面,在國內分屬國科會、環保署、農委會及衛生署管理;衛生署負責下游產品的把關。即使這些產品對環保或動、植物沒有不良影響,但仍須證明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才能販售。

  衛生署表示,過去進口食品均未被要求提出基因轉殖食品相關資料,未來在重組基因食品評估準則出爐後,將加強國外進口產品的管理,以避免民眾吃到成分不明的食品。衛生署這項規範重組基因食品的評估準則,目前進入逐條討論階段,最快四月可公告實施。

資料來源:
整理自吳佩蓉,「焦點新聞版」,民生報,1999年2月12日
   張瓈文,「社會脈動版」,中國時報,1999年2月23日
   劉鐵虎譯,美聯社特稿,「國際新聞版」,中國時報,1999年2月25 日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