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蟲的飼養和應用

A+

A-

瓢蟲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瓢蟲科(Coccinellidate)。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六、七十種之多。分述如下:

(一)六條瓢蟲 

六條瓢蟲(Menochilus sexmacalata Fabricius)根據陶家駒先生所著台灣省蚜蟲誌記載,此瓢蟲可捕食51種蚜蟲之多。六條瓢蟲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及錨紋瓢蟲,但發現在苗栗公館及大湖地區的密度卻高於上述兩種瓢蟲。在溫度27度,相對濕度73+-3%下,卵期3-3.5天、幼蟲期(1-4齡)9-10天、蛹期6-7天,完成一代約三星期左右;其幼蟲及成蟲期均能捕食蚜蟲。缺點為田間常被姬小蜂寄生而遭破壞之比例甚大。

(二)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常取食菜蚜、偽菜蚜、玉米蚜、綿蚜及捲葉蚜等,也可捕食葉蟎。在室溫27度下飼育卵期4-5天、幼蟲期14-18天、蛹期6-8天、完成一代約24-35天。在氣溫不到10度的氣候下,還可見到牠的足跡。且捕食蚜蟲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可作為在寒冷季節中,利用天敵防治害蟲的參考。在中國大陸已研發出七星瓢蟲的人工飼料,此瓢蟲在中國大陸成為防治蚜蟲最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參考利用。

(三)小十三星瓢蟲 

小十三星瓢蟲(Leis Dimidiata Fabricius)能捕食綿蚜、偽菜蚜、玉米蚜等,與大十三星瓢蟲之區別為:小十三星黑斑橫列為2.6.4.1、而大十三星為2.5.5.1,在外型上極易區別。雖然產卵量及孵化率很高,但極易自殘,所以在飼養的過程中要區隔飼育,否則會徒勞無功。

(四)錨紋瓢蟲

錨紋瓢蟲(Lemnia biglagiata Swartz)在台灣的密度僅次於赤星瓢蟲,是菜園及果樹上常見的捕食性瓢蟲,幼蟲及成蟲以桃蚜為主食,亦能捕食綿蚜、捲葉蚜、菜蚜及玉米蚜等,在溫度27度下飼育,卵期3-4天、幼蟲期13-15天,蛹期5-6天,較其他種類瓢蟲為短,完成一代約21-25天。飼養與繁殖方面,目前本場飼育與繁殖瓢蟲的方式,是以壓克力或不銹鋼圓筒作為養蟲籠飼養,主要以玉米蚜蟲當作代用食餌,在室內溫度27度及相對濕度73+-3%下飼育,當成熟成蟲交配時,養蟲籠內放置一層道林紙供產卵。利用方面,釋放成蟲時把蟲收集在養蟲籠內,並在預定防治害蟲的範圍內,打開籠門,使其飛向有害蟲寄生的植物。釋放卵時,將瓢蟲卵塊掛在(或黏在)害蟲的寄主植物上,此法以使用在卵將近孵化時為宜。釋放幼蟲時將瓢蟲幼蟲直接移在害蟲的寄主植物上。


 

資源來源:邱政發,「瓢蟲的飼養和應用」,苗栗區農業專第五期,八十八年三月

                                                                                                                                                                        2003/11/18

Print Friendly, PDF & Email
SHARE
按下 Enter 搜尋